看的不是相亲,是人生百态……硬核相亲节目火出圈

2022-01-26 09:58:30

  【特稿151】老年情事

  在决定换掉上一份工作时,1987年出生的黄小轩从没想过自己会与老年人的感情故事产生交集。一年多后的现在,“那个帮老年人保媒拉纤的红娘”成了她身上最为人所知的标签。

  黄小轩是吉林广播电视台生活频道中老年人相亲节目《缘来不晚》中的出镜记者。推出近两年后,这档每集约30分钟的日播节目凭借男女嘉宾频频讲出的金句在去年底突然火了。

  随着相关视频在社交平台传播,长期在互联网中缺位和失语的老年群体以一种看起来很意外的方式让自己的生活状态被人所见。

  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截至2021年末,我国65岁及以上人口超两亿人,占全国人口的14.2%。

  2018年发布的《中国城乡老年人生活状况调查报告》显示,我国65岁及以上丧偶老年人独居比例达41.7%。考虑到一部分老人早年离异后没有再婚,实际上独身老年人的比例应该更高。

  人到晚年,如何满足情感需求?一直以来这都是被忽略和羞于讨论的问题。中老年人相亲节目的走红,像是扯掉了一层用于遮掩事实的黑布:人生的后半程,照样有盼,有怕,还有爱。

  孤独,无处可躲的孤独

  高朋举曾在生活频道一档年轻人婚恋节目中做导演,当时栏目组偶尔会接到一些“超龄”报名者的电话。“年轻人能相亲,老年人为什么不可以?”2019年下半年,包括高朋举在内,从原有婚恋节目中“分裂”出的4个人组成了《缘来不晚》栏目组。

  相比人手不足,一开始更棘手的问题是愿意来相亲的人太少。有老人看到宣传片打来电话,却只说了解了解情况。一听要出镜上电视,很多人就放弃了。

  没办法,高朋举带着大家到长春著名的牡丹园相亲角去找人。在那里,这群年轻人见到了另一个世界。相亲角每天都有不少老人来转悠、聊天;墙上、廊柱上留着写有个人信息和联系方式的纸条;有老人看到《缘来不晚》的宣传板,来来回回多次可就是不上前搭话。

  相似的场景,在北京菖蒲河公园、武汉中山公园也在上演。独身老人渴望有人陪伴,但碍于传统观念和舆论压力,往往只能自我压抑或者在很小范围内试探与寻找。“一旦有人关注并试图让他们表达欲求,老人的第一反应反而可能是退缩。”生活频道副总监计春燕这样解释《缘来不晚》起步时的困扰。

  新冠肺炎疫情的出现让事情发生了改变。当亲友无法相聚,甚至连下楼散步都变成奢望时,孤独,这一独居老人最大的敌人无限膨胀开来。最终,对独处的害怕和厌恶战胜了“面子”,疫情形势缓和后,越来越多的人主动联系了栏目组。

  “想有个相互陪伴的人。”这句话,《缘来不晚》制片人冷冰数不清听多少老人说过。在中国,居家养老是最主要的养老模式,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独身老人的孤独。两年里,冷冰见过有人买来鸡精再原价在小区门口售卖,就为了“捞着个人唠两句”;有人贪恋电话推销员的关心与问候买了大量所谓保健品;有人每天写纸条自问自答,看电视剧时会和里面的人说话。

  有一次,因为介绍的对象没成,一位大哥对冷冰说“要不你给我介绍一个电话伴儿吧”。还有一次,一位对自己外表不自信的大姐向红娘提出“实在不行,你给我找个女伴也好”。

  因为怕遇不上合适的另一半,所以想“降低标准”找一个每天互相打电话嘘寒问暖的人,或是一个可以一起生活的姐妹。“可想而知他们孤独的程度。”冷冰说。

  日夜被孤独侵蚀的感觉,年轻人很难体会。瘫痪5年的老伴去世23天后,74岁的崔庆文大爷不顾儿子反对报名相亲。崔大爷能把与老伴一起度过的时间精确计算到天,在她生病后能雷打不动每天喂饭、喂奶、喂果汁,但由于妻子丧失了语言能力,5年里崔大爷几乎没说过多少话。老伴离世后,积累的孤独全面爆发,“我在家里,就像是在被关禁闭”。说到这里,老人的眼泪夺眶而出。

  那天,前来相亲的是已单身20年的金玉坤阿姨。相互了解情况后,金阿姨一句“不论是23天还是20年,孤单的滋味都是一样的”让崔大爷感动不已,“五年了,终于有人跟我唠知心嗑儿了”。

  当场,两人决定要进一步相处。

  同时主持着台里两档婚恋节目,计春燕发现,虽然年轻人总被催着恋爱结婚,但其实他们有很多方式让自己充实、快乐,爱情只是锦上添花。“可当人老了,什么事都忙完了,那时候情感才是真正的刚需”。

  坦率,坦率,还是坦率

  《缘来不晚》火出圈,始于78岁的张子富大爷。相亲现场,张大爷直言找老伴就是找个人伺候自己,把对方气得转身就走。目前这一视频全网点击量已接近1亿次。

  很快,节目里许多过往的“硬核相亲”故事被挖了出来。62岁的唐桂芹阿姨见面就向男方要20万元彩礼,并表示这是硬性标准。因为觉得男嘉宾文化水平和身高不达标,75岁的女嘉宾刘桂英当面说了句十分押韵的“不是我的菜,我就这么坦率”。60岁的王传有车有房,年收入20余万元,他所倾心的女嘉宾姜欣提出的第一个疑问却是对方有糖尿病是否会影响生理功能,“就像智能手机和老年机,用不用是我的事,但功能要有”。

  “很坦率、很坦率、很坦率。”被问及老年人婚恋的特点,冷冰把同一个说法重复了3遍。这种坦率甚至会产生一种“副作用”,黄小轩就不止一次被朋友问起:“节目里播的都是真的吗?”

  这让黄小轩有些哭笑不得:栏目组既没有足够的经费,更没有足够的精力和能力来编排故事。

  走过了生命的一大半路程,对于在感情中想要什么、能做什么,老年人往往比年轻人更清楚。红娘武玥秀喜欢用“可爱”来形容自己接触过的大多数老人,他们很少扭扭捏捏遮遮掩掩,想法都摆在台面上。

  “年龄越来越大,他们不能像年轻人一样细水长流地谈一场恋爱,也不会再为了谁做大的改变。”武玥秀说。

  《缘来不晚》栏目组会把老人的自身情况和择偶要求问得很明确,有没有慢性病,有没有住房,有没有退休金,退休前做什么工作,各方面条件的匹配程度至少要在50%以上才会考虑介绍双方认识。

  然而即便这样,还是会有许多意外甚至匪夷所思的因素让相亲不成功。冷冰遇到过一对男女嘉宾各方面都很谈得来,可得知男方家住在7楼,大姐当即就表态:“那不行,我上不去。”

  家住在几楼,对年轻人、中年人来说根本不是个事儿。可到了70多岁,一方腿脚不好,另一方不可能为刚认识的人大费周折换个房,这就是个实际的问题。

  张子富大爷“走红”后,网上有不少批评他的言论,这让大爷很委屈,“伺候都是互相的,怎么就成了贬义呢?”再见到红娘,张大爷特意做出了解释,老伴去世前一年卧床无法自理,全是张大爷忙前忙后伺候着。

  时间长了,红娘们发现,许多老人提出的要求都与过往的经历和感受相关。有女嘉宾30多岁时丈夫瘫痪在床,自己熬了20年,相亲最大的条件是对方身体各方面都要健康。有人的前夫酗酒成性,只要听到男嘉宾会喝酒就一口回绝。吃过包办婚姻之苦的,无论男女都对感觉非常看重。

  开口要20万元彩礼的唐阿姨被好几个红娘提起。她和上一个相处的对象没领结婚证,对方把自己年龄说小了十多岁,还把唐阿姨当贴身保姆用着。几年后,老头去世,他的孩子就把唐阿姨赶出了家门。她被骗怕了,想要个保障。

  眼缘第一,别的都是其次

  王传报名参加《缘来不晚》,点名要和姜欣相亲。他在网上看过姜欣的短片,觉得对方气质好,说话干脆利索。为了赢得姜欣的好感,一辈子不讲究浪漫的王大爷在见面前还特意买了一束花。

  来参加节目的男女嘉宾中,像王传这样有明确目标的不多,大部分人都要靠工作人员经过几轮访谈后尝试着介绍。只是很多时候,看得见讲得出的条件可以匹配,说不清道不明的“眼缘”却难以捉摸。

  第一眼看到后互相有没有眼缘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一次见面的气氛。黄小轩遇到过见到对方后觉得没眼缘,转身躲进屋里扯下麦克风说不录了的嘉宾。有的人没那么直接,但要是相亲对象表现得热情主动,要么就开始挑对方胳膊粗腿短之类的毛病,要么就一个劲“自黑”,说自己身体这不行那不好,不一定能活到什么时候。

  武玥秀曾试着去分析“眼缘”到底是什么,觉得女嘉宾外形好、有气质,男嘉宾不大男子主义、爱干净,相对比较容易合眼缘,要是有相似经历或共同话题,更是加分项。不过,这一标准也常有失灵的时候。

  不久前,黄小轩接触了一对男女嘉宾,两人都是长春农村地区的,女嘉宾条件不太好冬天时家里冻得住不了人,男嘉宾吃穿不愁可老伴去世后很多事要靠孩子照应。看了两人各自的采访片,全栏目组都觉得有戏。在短视频平台上不少网友也评论说“太合适了”。

  “可最后,就是没成。”黄小轩说,两人见面后都没有太多不满意的地方,但那时候女嘉宾才说,自己在农村苦了大半辈子,希望往后能去城里生活。

  《缘来不晚》短视频账号下,常有网友给栏目组的嘉宾配对出谋划策,也有人批评红娘“瞎介绍”,“可谁和谁合不合适,真不是旁人说了算的。”武玥秀说,现在栏目里条件差距最大的一对,女方是在高校做助理的81岁退休阿姨,男方是没房没退休金的74岁农村大爷,可阿姨就觉得这是自己想找的人,两人直到现在都过得挺好。

  老人们对感情的不将就出乎很多人的意料。68岁的金吉祥因为爱干净而且外形性格都不错,是栏目组的“香饽饽”,但同时也是一块“硬骨头”。红娘郝婉旭先后介绍了4位相中他的女嘉宾,都因为各种原因没能过金大爷的眼缘关。到最后一位阿姨时,金大爷嫌对方戴了个眼镜,郝婉旭劝他没有十全十美的人,可金吉祥说,自己前两段婚姻都败在将就上,这一次不能再重蹈覆辙。

  老来相亲,很多人都清楚,在满足基本生活之外,物质已没有太多意义。这时候,他们对感情的期待可能反而比年轻人更纯粹。“我大半生都处于一段陪伴型婚姻中,从来没有体验过炽烈的激情,直到死亡的脚步越来越近,才认真地想要爱一次。”一位阿姨曾在镜头前这样说。

  去年11月,全网出名的张子富大爷也“脱单”了。74岁的赵慧英阿姨在电视上看过张大爷后相中了他的“倔”,张大爷对此大赞赵阿姨“识货”。两人一拍即合决定“处处看”。

  看的不是相亲,是人生百态

  《缘来不晚》不是那种可以熊熊燃烧经费的节目。每次去老人家采访,都是一个红娘和两个摄像记者乘公共交通工具前往。采访之外,红娘还要负责写稿和剪辑工作。

  可就是这样一档地方电视台生活频道的节目,不仅在吉林省内广受欢迎,在网上也积累了大量粉丝。有人每天靠它下饭,有人在官方账号留言“看不到下部呼吸不畅”来催更。

  在冷冰看来,“真实”是《缘来不晚》最大的特点,就像有网友评论所说:“看的不是相亲,是人生百态。”

  为了最大限度让老人展示出真实的自己,红娘们极少对他们的想法做出评判,还会提醒他们主动表达需求,“否则等没有节目的滤镜,就算两人当时相亲成功,后续相处中也很可能出现问题。”黄小轩说。

  真实之中自然会有遗憾。做红娘最怕的是约好了采访时间,到老人小区后找不到人,打电话也关机。那往往是嘉宾反悔了。

  黄小轩曾撮合了一对叔叔阿姨,两人有很多共同语言。可相处几个月后,叔叔在外地工作的儿子要接他去那边生活,虽然阿姨和黄小轩做了不少工作,但在亲情面前,男方还是选择了放弃。

  儿孙的牵绊,是自身条件和眼缘外,影响老年人相亲的又一大因素。有男嘉宾的退休金用来生活绰绰有余,可一说起有儿子还没成家,不少女嘉宾就会打退堂鼓,“现实生活在这儿,没办法”。还有男女双方不在同一个城市,但两人对彼此各方面都很满意。可女方提出要在本地照顾孙子到上幼儿园,男方就不愿意了,“年纪大了,让我再等上一年半载,太难”。

  也有做儿女的知道《缘来不晚》的存在后,主动在官方账号为父亲或母亲报名。有远嫁外地的女儿在父亲相亲时专门打来视频电话表态“老爸喜欢的,我都支持”。69岁的孙淑清阿姨参加相亲,3个儿子一起现身给她助阵,相亲对象田春大爷也有两个女儿陪着。最终,在儿女的见证下,两人“牵手”成功。

  节目走红,除了带来收视率和点击量,计春燕觉得,更长远的作用是让越来越多的老人直面自己的情感需求,让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意识到长辈有再追求幸福的权利,“这件事能被关注和公开讨论,就是很大的进步”。

  如今,《缘来不晚》栏目组平均每天会收到80位中老年人报名相亲,这其中还有相当比例是身在北京、武汉、厦门等城市的报名者。“他们真的会专程来长春录制节目。”冷冰说,在抱团养老、互助养老等模式越来越普遍的当下,很多老人并不认为距离不可克服,“他们说要是相亲成功,南方北方都是家,还能随季节迁徙”。

  提前老一次

  把王传和姜欣撮合成功几个月后,武玥秀接到了王大爷的“投诉”电话,说姜阿姨太小资太矫情,当着旁人的面也要搂搂抱抱。姜阿姨那边也抱怨对方不够心细,走在路上自己绊了一下也不知道过问几句。听口气,两人都有散伙的想法。

  无论相亲成不成功,很多老年人都会从此把红娘当成说知心话的对象。有一阵子,黄小轩的一位女嘉宾每天早上五六点给她打一通电话,夜里十一二点再打一通电话。“我还开玩笑说您真是又能起早又能贪黑。”黄小轩说,除了感情的事,院子里柿子树结果了,家里暖气不热了,今天遇见老熟人了,都是老人给红娘打电话的由头。

  和节目嘉宾保持长期联系,是红娘的职业要求,也是这群年轻姑娘发自内心的情愿,“接个电话回个微信,于我们是几分钟的事,对老人意义却很大。”郝婉旭的妈妈还对她说:“你做的是善事,是给自己积德了。”

  武玥秀给王传和姜欣支的招是各自冷静想一想,在对“浪漫”的追求有分歧外是不是有更多互相欣赏的地方。结果过了一段时间,两人又和好了。

  “我一个90后天天看这个正常吗?”“我是00后,也爱看。”在社交平台上,《缘来不晚》的观众以年轻人为主,他们甚至还成立了粉丝群。冷冰觉得,这是因为节目可以让人“预习”老了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无论是想结婚还是不想结婚的年轻人,都能从中找到案例校准自己的想法和观念。

  “多少人一直到暮年才有机会做自己。年轻人看过后,或许更能想清楚人生最重要的是什么。”一位节目粉丝这样说。

  12位红娘是最早受到影响的一批人。黄小轩结婚多年一直没有要孩子。一年多里见过不少无子女老人的孤单和生活中的实际困难后,她也开始理解长辈“催生”的心情,“人到晚年如果孤身一人,有孩子总有个念想”。

  1999年出生的郝婉旭是目前最年轻的红娘。虽然从业时间还不到一年,但现在她不仅抽出更多时间陪伴家里的老人,遇到喜宴、寿宴,也不像许多同龄人一样只是埋头苦吃,“就算是叫不出名字的远房亲戚,我也能和对方聊上半天”。

  工作之余,《缘来不晚》栏目组兴起了培养爱好特长之风,有人练毛笔字,有人学十字绣。因为大家觉得没有一技之长,老了都不好找对象。

  在一篇关于中老年相亲故事的报道下面,最高点赞的留言是一位30岁的年轻人留下的:不用急,还有15年我也能报名了。

  (应采访对象要求,文中王传和姜欣为化名)

  本报记者 彭冰 柳姗姗 【编辑:张楷欣】

标签:

下一篇: 最后一页
上一篇: 天津津南区25个封控楼、13个管控小区解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