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训机构“穿马甲” 学科类培训潜伏公益性寒托班

2022-01-26 09:58:05

  “双减”后的第一个寒假,中小学生总体课业负担减轻。教育部不久前印发通知,要求严防义务教育阶段线下学科类培训机构违规开班等问题发生。记者近日在东部一些大城市走访看到,学科类线下培训基本处于“冰封”状态,但仍有少数机构违反相关规定,穿着各类“马甲”活跃于培训市场。

  “图书馆”“成长中心”从事学科类培训

  教育部印发的相关通知要求,要严格执行日常巡查,严防义务教育阶段线下学科类培训机构违规开班、面向3至6岁学龄前儿童的培训机构违规开展线下学科类(含外语)培训、非学科类培训机构以“素质拓展”“思维训练”等名义超范围开展学科类培训等问题发生。

  如今仍有机构打着“图书馆”“成长中心”等旗号从事学科类的寒假培训,甚至还针对3至6岁的学龄前儿童。

  东部某地一商场内,名为“XX图书馆”的机构开设的寒假班已过一周。这家“图书馆”称让孩子学习国外原版读物,有超过6000种供选择,每次的上课时间为2小时,收费600元。

  记者发现,看似素质类的阅读课堂,背后却是学科类教学。以某一本在北美出版的儿童读物为例,背面用英语印着:适用于4至8岁的儿童。但在该机构里,这本适用于英语国家的读物被用于年龄相仿的中国学生,甚至面向3至6岁的学龄前儿童。此外,机构还根据读物自编了练习册,内容涉及相关的单词和句型练习。

  “课堂上会反复让孩子练习单词和句型。”一位工作人员说。

  有的机构则打着“阴阳广告”,门口的大海报上写着“编程机器人”“打造领袖素质”等宣传广告,在不起眼的位置则用小字体打出“小学语数英”“小班教学”“同步校内”等,课堂里,3至6岁的学龄前儿童“超前学”,机构“提前教”拼音、识字等小学内容。

  学科类培训潜伏公益性寒托班

  记者走访发现,有些公益性的寒托班里“混入”了营利性培训机构,且从事学科类培训。东部某地市中心一家名为“XXX托育园”的寒托班已开始一周。一个工作日的早上8点开始,家长陆陆续续地把孩子送至园内。

  平日里,这家托育园主要提供0至3岁孩子的托育服务,寒假期间向3至6岁的孩子开设寒托班,但却有着多门学科类课程。以5岁的大班孩子为例,每天有包括语、数、英在内的5节课,从早上8点半开始上课到下午4点半放学。

  工作人员介绍时还谨慎地问询记者各种情况,并坦言说,按照规定,这些课程对“大班(的孩子)是不允许(开设)的,寒假更不允许。”

  记者调查发现,这家托育园是由某民非组织运营的公益性托育机构。然而在寒假期间,该民非组织通过与营利性培训机构合作的方式开设学科类培训,而这两家机构的法人又同时持股另一家企业,两人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涉嫌打着公益的旗号从事违规的培训。

  疏堵结合 让寒假带娃有更多去处

  寒假前教育部公布的数据显示,全国校外培训治理工作取得了明显进展,学科类培训大幅压减,线下校外培训机构已压减83.8%,线上校外培训机构已压减84.1%。留下的培训机构一部分转为非营利性机构,实行政府指导价,为人民群众提供公益服务。

  校外培训班大幅缩减的同时,学校里各类“花式”寒假作业应运而生,运动、劳动、科普、志愿服务……不少社区开设公益性寒托班,让“大手”牵“小手”,让“银发”带娃娃。

  采访中不少双职工家长仍觉不解渴,表示希望校内外能为孩子提供更多去处,尤其对于长辈不在身边的家庭,培训班的意义很大程度就在于托管。

  “寒假给孩子报了爵士舞班,还准备再报游泳班和科学益智班,现在素质类培训班价格也不菲,但总比孩子没地方去好。”一位小学生家长说。

  华东师范大学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终身教育研究中心首席专家吴遵民说,要巩固“双减”成效,一来要加强日常监管,警惕违规培训班“借壳冒头”;二来要建立长效管理机制,并进一步整合校内外资源,创新培养方式,实现“五育”并举,让家长在假期里能有更多选择。

  记者:潘旭、吴振东

  参与采写:赵雪琦、黄馨怡 【编辑:田博群】

标签:

下一篇: 基层派出所里的小年“团圆饭”
上一篇: 到站即可做核酸 云南西双版纳针对自由行游客发布相关提示